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校史馆 > 工作动态 > 正文
情景剧《大地之子·侯光炯》成功演出
发布时间:2024-11-19  |   来源:本站原创  |   浏览次数:


作为第九届重庆市大学生戏剧演出季展演剧目,原创校园情景剧《大地之子·侯光炯》于11月10日在学校光大礼堂成功演出。该剧由西南大学校史宣讲团嘉陵剧社倾力打造,巧妙融合了舞蹈、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侯光炯院士的辉煌一生,深刻描绘了他与人民群众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侯老那既平凡又伟大的人生故事,深深触动了现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弦,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和深刻的思考。

剧情以一位裁缝为侯老缝制最后一件“新衣”的场景作为引子,缓缓展开,带领观众穿越时光,回溯侯老与土地、农民之间交织的一生。这一幕,不仅是对侯老生命的最后致敬,也是对他与土地、农民深厚情感的深情回忆。

微信图片_20241115114517

侯光炯自幼便对滋养万物的土地怀有一份深情。他将研究土壤、助力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作为毕生追求。在侯光炯的眼中,即便是最冷硬的泥土,也充满了“血液、肌体、性情乃至生命。”

1953年春,侯光炯率领由22名青年师生组成的调查队,深入云南西双版纳,为国家寻找橡胶种植基地。他们总计行程600公里,连续奋战16天,经过细致的考察和土壤分析,侯光炯得出结论:可以种植橡胶!随后几年的试种成功,将橡胶种植推进到了北纬24°,创造了世界橡胶种植史上的奇迹。从1980年秋季至1996年11月,侯光炯院士在四川宜宾长宁县农村扎根科研,主持了我国首个自然免耕研究机构——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的工作。

微信图片_20241115114538

在这段蹲点科研的岁月里,侯光炯院士的时间表上从未有过周末和节假日的概念。他常常工作至凌晨三点半,对于这种工作状态,他本人却表现得非常淡然,并表示:“投身工作就需要具备这种‘三点半精神’。”他的生活与工作态度,体现了他对科研工作的无限热爱和对农业发展的深切责任感。侯光炯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自然免耕技术的发展,更为我国土壤科学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IMG_256

侯光炯院士,以其博大的爱心和深厚的土地情感,对农民的关怀与支持可谓无微不至。他不仅在物质上慷慨解囊,更在精神上与农民同甘共苦。他对待农民的请求总是有求必应,几乎愿意倾其所有以助人为乐。当农民进行试验时,他提供经济补贴;当农民投身科研时,他赠送必要的仪器;面对农技校学员的难题,即便再忙碌,他也会抽时间亲自解决。在免耕所工作的一位民工因病需要住院时,侯光炯院士毫不犹豫地掏出400元;面对所内四位临时雇用人员微薄的工资,他用自己的奖金和津贴长期按月给予资助;对于那些生活困苦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侯光炯院士也总是主动伸出援手。几十年来,侯光炯院士救济帮助的人数之多,已无法一一计数。他的这些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乐善好施、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IMG_256

侯光炯院士不仅慷慨解囊,更是不惜自掏腰包举办培训班……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党员,理应义不容辞地为党分担忧虑。他主动提出,愿意将自己每月工资的一半作为党费上交。面对他人的疑惑,他坚定地表示:“我这一生,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魂,哪怕天崩地裂,也无法动摇我的人生选择!”

IMG_256

 

“土壤孕育万物。它恪守本分,历经千万年默默地为人类提供粮食和其他无数财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土壤这种默默无闻、不求回报、只求奉献的精神,令我深深钦佩,时刻激励我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工作,对待生命。”侯光炯院士曾如此感慨。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变迁,他对土壤的热爱与执着始终如一。就在他去世前不久,仍在致力于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研究的他,带着遗憾地说:“那些土地满目疮痍,可惜我无法完成治理它们的任务了。”

IMG_256

该剧是由校史宣讲团的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校园情景剧,自2018年首演以来,已七度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展演,逐渐成为校史文化传播的品牌活动。今年,校史宣讲团成立了嘉陵剧社,用心用情用力打造该剧。剧组在过往的基础上对剧本内容和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优化调整,使得剧情更加紧凑,更加突出地展现了侯光炯院士深厚的爱国情怀以及他在蹲点科研期间与人民群众之间深厚的情谊。重庆市剧协专家组,学校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相关领导和来自各学院的师生代表800余人观看演出,并给予良好评价。华龙网等媒体做了新闻报道并推出专题评论。

IMG_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