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自动参加红军,拖起抢来打发财人!”、“苏维埃政府是穷人把发财人推翻了自己选代表建立起来的保护工农利益的政权!”……为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夕,学校博物馆举办题为“红色记忆 百年风华——红军长征及川陕革命根据地文物展”,一件件纸张发黄的繁体字红军标语、手写体油印的川陕全省党员代表大会代表证、红军家属优待证、红军战斗行动纲领、烈士遗书还有几枚锈迹斑斑的迫击炮弹、机枪子弹、手榴弹……100余件文物,无声地诉说着90年前伟大的长征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英雄事迹。
展览由历史文化学院和校博物馆共同主办。党委副书记、重庆市历史学会会长潘洵教授和北碚区政协副主席韩燕等应邀出席15日上午举行的开展仪式,潘洵副书记讲话并宣布开展。仪式由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馆长窦运来主持,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院长邹芙都,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曹建教授,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副馆长郑劲松,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卞兆明,历史文化学院退休教授胡长林、刘韵叶,美术学院退休教师、重走长征路红色寻访写生绘画专家刘增宪等参加活动,来自各学院的师生代表近100人参加开展仪式。
100余件文物大多系70年前实地考察征集
据悉,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在著名历史学者、原西南师范学院首任历史系主任孙培良教授倡议下,全系师生积极响应,开始向全社会广泛征集文物,通过捐赠、调拨、购买等方式不断扩充文物收藏。
这次展出的革命文物主要来自假期民族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革命斗争发生地征集而来,真实可信。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邹芙都介绍,当时的民族考察带队老师为著名历史学者邓子琴教授,社会实践带队老师为后来曾作过西南师大副校长的杨光彦教授,还有历史系的知名专家李立新、胡汉生、骆兆伦等人。其中,民族考察主要集中在阿坝州、甘孜州和凉山州,即现在说的“三州”,也就是红军长征走过的民族地区,社会实践则主要集中在川北的通江、南江、巴中、阆中、荣经等地,主要是当时红四方面军活动范围,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通过几次定向的民族考察和社会实践,老师们不但获取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教学科研一手资料,更征集到不少珍贵的文物陈列品,既有实物又有文献资料。
这些文物包括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印制的各种钱币、路票、传单、标语、红军家属优待证以及党代会代表证、决议、行动纲领等,还包括历次反围剿战役的遗留物以及红军家书、烈士遗诗遗文、红军卫生员用过的医药包,以及石刻标语等。
贺龙元帅长征用过的马鞍首次展出
这批展览的革命文物中最珍贵的一件事是贺龙长征时用过的马鞍。历史博物馆负责人卞兆明介绍,当年带队考察的孙培良教授非常严谨,不仅对这些文物进行了学术鉴定,还按文物管理规范,标注了征集或购买的地点、时间和原物收藏人。这件贺龙马鞍来源于四川巴塘县东巴柏松乡,是贺龙长征过草地途中,下令杀掉自己的坐骑后,让警卫员把这幅马鞍送给当地百姓藏民格柯却批(人名,音)的。这件文物系首次公开展出。
档案馆工作人员经过考证,借用贵州《文史天地》杂志1997年1期刊发的《贺龙杀马》故事做了讲解。1936年7月,贺龙率红二方面军进入漫无边际的草地。起初战士每人每天有3两青稞面充饥,可没过几天就完全断了粮。指战员们就只好挖野菜、刨草根吃,到后来连野菜和草根也挖不着了,有的战士因过度饥饿而牺牲。贺龙爱马如命,可是为了保住战士们的生命,他强忍内心的痛苦,决定杀掉自己的枣红战马。警卫员们知道情况后,都伤心地哭起来。贺龙内心比他们更难过,但他说:“人对马亲,马也对人亲;我们爱马,马也爱我们。可是,战士、战马不可皆得啊!”
文物不说话,却是最直观、最生动的党史教材
“文物虽然不能开口说话,但它们却是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实的党史学习教材,它们在无声地启示我们,教育着我们。”党委副书记潘洵教授在讲话中说,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不仅再现了红军长征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所经历的艰苦岁月,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特殊时期的斗争策略和党建工作,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潘洵对在场的大学生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当代青年大学生应该深入了解、学习并铭记红军长征的革命历史,传承好伟大的长征精神,继承好革命先辈的遗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要接过革命的薪火,把长征精神转化为内在的信仰力量和青春行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展览现场,历史文化学院青年教师杨宇翔,分享了观展体会,并就红军长征特别是红四方面军与川陕革命根据地有关史实做了讲解。西南大学校史宣讲团的4名学生还诵读了毛泽东主席的《七律 长征》和《沁园春 雪》两首长征诗词,使得展览现场洋溢着浓郁的革命文化氛围。
文学院2020级学生周灵在发言中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又恰好国际博物馆日临近,这次展览可以说是适逢其会、意蕴深远。我们新生的一代人站在了世界风云的十字路口,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学习长征精神的意义至关重要。最让我动容的文物就是贺龙元帅用过的马鞍,观看展览,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也更加明白了革命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今天,我们再一次重温先辈们的革命征程,从铁锈密布的炮弹中获得思考,在陈旧泛黄的纸页中探求真理,与文物开口对话,让历史重获新生。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自当努力学习,传承长征精神,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为中国之富强而不懈奋斗!
当天,作为本次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内容,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还举办了4位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展。作品系研究所承担的《苏东坡书法全集》内容之一,全部来自苏东坡诗文或相关文学知识,很好地表达了我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本次展览受到校内师生、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关注,展览期间,校内和重庆的不少支部把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纷纷来馆参观学习。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中国科技新闻网、华龙网、上游新闻、重庆晚报、重庆晨报等众多媒体做了报道。(关耳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