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寻迹望道——刘曙光从教37周年绘画艺术回顾展
展览时间:2023年3月1日—3月12日
开幕时间:2023年3月1日下午3点
地点:西南大学博物馆
主办单位:
西南大学
承办单位: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支持单位:
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西南大学人力资源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西南大学教务处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西南大学学生工作处
西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西南大学博物馆
西南大学出版社
前 言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刘曙光教授从教37周年各个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及其故事,或已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很多已经成为时代的痕迹。一位艺术家,一位师者,在37年里,与我们的大学,与我们的学院,不断互动,不断熔铸,使得图像里的岁月、生命、符码,竟是如此动容,令人敬意。
学校绘画学科历史久、积淀厚。1934年张宗禹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艺用人体解剖》,成为北平艺专现今中央美院的教材,是我国西画中国化早期努力的重要代表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学院先贤出版了西画知识的另一重要支撑《透视》,完成了写实性绘画核心知识的构建。1982年,国画、油画方向共同参与研制的课程模式,被教育部采用并在国内推广,被誉为中国美术教育的“2+2”模式,奠定了西南大学美术学科在国内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的先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学院教师整体参与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被誉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白皮书”的撰写,为中国美术教育的知识体系构建做出了重要努力,刘曙光教授也是其中参与者之一。
刘曙光教授作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部、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职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美术学科油画创作方向的带头人。学院油画教学和创作,先后经过留学德国柏林美术专门学校的杨公庹、留学法国巴黎美术专门学校的张宗禹,以及我国第二代油画家刘一层等先生的开拓,学院继而出现了第三代、第四代油画家,人才严整有序。美术学院之所以有今天,正是一代代艺术家、学者,呕心沥血,用生命和年华铸就的艺术城墙。刘曙光教授作为这一链条的传承者,他不仅带领现有队伍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等国内重要展览上取得了好的成绩,而且还为西南大学美术学油画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努力。
就刘曙光教授的创作而言,通常意义上,多数目光是放在了媒介语言的雅化、表述对象的意象化,但我个人认为,他的创作始终有一个强大的主体贯随其中,我将之称为曙光创作的主体隐喻,并且这个主体及主体意识,连续稳定,自成系统。本次展览,这个隐喻系统呈现出三个特性:聚焦个体的人物隐喻、符号化的物象隐喻、自然山水的文化隐喻。当然,这三种隐喻互有交叉和结合。
在这些图像隐喻中,我们可看见艺术家将自我意识的映现、自我表现的隐喻、自我精神的寓言,要么以符号化的方式,要么以物象化方式,置入图像之中,并在艺术家、图像、观众三者之间形成不断移动的观看方式。图像中的形象既可视为艺术家本人、又可视为表现对象、也可视为观众自我,我认为这就是刘曙光教授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话语方式。
需要提及的是,在这个图像隐喻系统里,他通过厚重大气的布局、洗练的笔触,在透明和内敛的色彩中,注入了人文性,这也是学者型艺术家的美学追求和精神向度。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段运冬
关于艺术家
刘曙光 ,1963年生于四川宣汉,198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留校任教。现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艺术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重庆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画院油画艺委会副主任,曾任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国家级展览,学术论文发表于《美术》《装饰》《美术观察》等核心刊物。
展览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