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鉴知
当前位置: 档案馆 > 西大鉴知 > 正文
那年秋天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4-03-27  |   来源:本站原创  |   浏览次数:

了解西南大学历史的人都知道,西南师范学院建校之初校址并不在北碚。

1950年10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与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院址分别设在距北碚40多公里之外的沙坪坝、磁器口、九龙坡等地。1951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在重庆大学对面划了400余亩土地给西南师范学院,建起了5幢教学楼和9幢宿舍。然而办学地点分散,校本部面积狭小,毗邻闹市区,没有发展余地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刚成立不久的西南师范学院正在为这些问题犯愁,就在此时,传来了川东行署撤销的消息,让学院看到了一线希望。

1952年9月1日,中央决定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行政公署,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川东行署撤销后,在北碚的机关空出了偌大—片土地和办公用房。此时正值新中国建国初期,百业新举,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建立,急需办公场地,川东行署空出的这片土地和气势恢宏的办公楼自然成了众多单位争要的对象,报告纷纷飞到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有关领导的办公桌上,其中就有西南师范学院的申请。

原川东行署故地,究竟谁应该是它最后的主人?

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后任西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的张永青同志回忆,当时面对众多单位递交的那一份份要地要房的申请,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做出指示:要把最好的地方用来办教育。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心下,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原川东行署这片风景优美的土地划给西师。于是,在西师的校史上便有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

1952年9月21日始,西南师范学院师生员工水陆并发,陆续从九龙坡、磁器口、沙坪坝向北碚迁移。

一段校友的回忆,记录了当年师生对搬迁新校区的憧憬情怀:

“那年秋天,暑气还没被季节的凉风扇退,清晨,我们从九龙坡起航,经朝天门两江交汇处,溯嘉陵江逶迤北上。当船泊北碚江边时,已是繁星点点了。江边的渔火被墨色的水波扭成长长短短星星点点的碎片,桨不划,橹不摇,但听流水轻轻拍着船板。我们几位负责押运美术教学器材的年轻人在船头伫望,大家嘴不语,心在思,问夜幕下的北碚城,西南师范学院的新家,是什么样子?

半个月前,听说学校要北迁的消息后,大家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许是从事艺术工作的缘故,我们在对西南师范学院新校址的想象中,更多一份美的期待。我们还不知道,从沙坪坝、磁器口由陆路先行一步到北碚的师生已经发现,西南师范学院新的家,在缙云山下,占地千余亩,绿树黄楼,好一个风景胜地……”

从9月21日开始的大搬家,进行的非常顺利:

1952年10月2日,西南师范学院北碚办事处成立;

1952年10月9日,院部行政机关及干部迁至北碚;

1952年10月10日,西南师范学院正式在新校址办学。

20天,仅仅20天的时间,学院完成了由九龙坡、磁器口、沙坪坝向北碚的历史大搬迁,一个分散的西师,终于团聚在一起,开始新时代新校园的新生活。

西南师范学院迁至北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到1954年底,经过几次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教职员工数量增加了一半,学生人数翻了一倍多,成为当时全国高校中系科最多、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迁校后的新校门( 20世纪50年代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