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鉴知
当前位置: 档案馆 > 西大鉴知 > 正文
热火朝天自建家园
发布时间:2024-03-27  |   来源:本站原创  |   浏览次数:

当西南师范学院自重庆市区向北碚搬迁的时候,与西南师范学院同期成立的西南农学院,也面临着新校址的选择定位。当时,西南农学院校址在北碚对面的东阳镇夏坝,与北碚直线距离仅仅几百米,但中间横隔一条嘉陵江,绕道走,就是六七公里了。

夏坝是一片冲积平原,历史上曾多次被嘉陵江的洪水淹没,学校从长远发展考虑,还是决定要另觅校址。1952年,学校成立了校址选择小组,开始在当时重庆辖区内遍觅新址。新址最初选在了沙坪坝,但最终由于沙坪坝被规划为城市建设而导致方案落空,农学院需要大量试验田,学校不得不另觅适合于高等农业院校教学科研的校址。后经多方寻觅,仔细考察,反复比较,终于认定了位于北碚天生桥的原美国农复会华西实验区北碚农事试验场为新校址。西南农学院师生期待着北碚天生桥的“新家”。

校址确定后,学校成立了建校委员会,在新址成立了建校办事处,并决定于1954年暑假迁校,以保证9月1日开学上课。此时距迁校时间仅有一年多。根据规划,学校首先要在新校区建设2万平方米左右的校舍,任务犹如千斤压顶。建校人员从哪里来?设计人员上哪儿找?施工电力怎么解决?材料采购及运输问题如何办?白手起家,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把工程发包给建筑公司?费用支出大,恐怕建筑公司对时间也不能保证。

建校办事处的领导牙关一咬:自力更生,自行建校!西南局文教部和重庆大学都非常支持学校的决定,调派了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来帮忙;学校又从北碚劳动力调配站调来一些职工,共同组建起了建校队伍。建校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西南局文教部调派的技术人员和重庆大学的老师们共同努力下,建校的设计问题得以解决。施工电力问也在北碚电力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解决。但接下来面临的建筑材料的采备和运输,才是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

几万吨的建筑材料,学校派遣的运输车辆根本不能满足需要。工人们知难而上,勇往直前,马车、人力板车、肩挑背扛一齐上。靠人力搬运,工人们从嘉陵江边挑运建筑材料到工地现场,每天东方破晓,嘉陵江边至天生桥工地挑运建筑材料的人便络绎不绝,从山上望去,如同密密麻麻的蚂蚁阵。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建校工作顺利展开,大家只有一个念头,为建好西农新校舍而努力!今天西南大学黄树村12栋红色砖墙的房屋,见证着这段热火朝天的建校历史。

不到两年时间,2万平方米的新校舍竣工,加上农事试验场所移交旧房舍及川东军区卫生科(今石园)所调换的房舍以及在天生桥老街所购的少量旧房,新校址已经比夏坝校舍扩大了近1倍。

1954年5月6日,搬迁工作开始。6月27日至28日,全体学生和行政人员迁入新校舍,7月1日正式办公,8月上旬住宅区家眷的搬迁完成。这样,经过3个半月的工作,迁校任务顺利完成,9月1日正式开学。

从此,西南农学院与西南师范学院毗邻,同在北碚天生桥一侧开始了以后60多年的发展历程。

西南农学院校门